原标题: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④
编者按:近现代以来,邵东商人是湖南最先走出家门闯荡世界的群体。他们创造的奇迹和传奇,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要凝结邵商精神,“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丑”可能最精髓。
(相关资料图)
我们从大量邵东商人的故事里,看到改革开放之初,邵东人外出讨生活,往往选择的是比邵东还穷还落后的地区,云贵高原的丛林中,西北荒漠的沟沟里,都能见到邵东人的身影……
今天,我们就将笔墨聚焦在这群“满世界飞”的邵东商人身上,为他们风口逐风、潮头搏浪,强势崛起于中国商业版图的传奇立传。
蓬勃发展的邵东产业园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斌 长沙报道
资江第一大支流邵水,从衡邵干旱走廊邵东蜿蜒流转,一路向前。一方山水一方人,17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养活着130多万人,看清人多地少现实的邵东人,无法从几分薄田上满足,他们将目光转向别的门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经商浪潮。地处湘中腹地的邵东,从此数十万人走南闯北,拉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因经商而带动的人口大迁徙,从而将“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丑”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阳光箱包负责人唐崇霞。
“不怕苦”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商业意识强,这是邵东人的性格。
改革开放后,较少有原始积累的第一代邵东商人,闯荡商海时大都与苦作伴,李勋华也是如此。
1986年,刚到中老边境小城动腊的李勋华,挑着货物做买卖。为了占个好摊位,他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得挑着沉重的货物,披星戴月赶往目的地。
随着到这里经商的邵东人增多,自然有了竞争。为了开辟新的市场,很多邵东人主动到更偏远的村寨去卖货。
一次,李勋华打听到一个离动腊县城较远的寨子,便约了一个老乡一起去那里卖货。
两人挑了大约70斤的货物,徒步赶往那里。刚出发时,两人有说有笑,憧憬着到了那个寨子之后货物被抢购一空的美好画面。那时候,赚钱是他最大的动力,苦点累点他根本不在乎。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从清晨走到夕阳西下,沿途没有看到一户人家。暮色四合时,他们才在一个山坡上发现有两户人家。
身体已经接近虚脱的他们,宛如漂在汪洋大海中发现一座孤岛一般喜悦。那天,后来成为老挝湖南商会首任会长的邵东商人李勋华,第一次因劳累过度而流下了痛苦的眼泪。那一趟生意,也因为往返赶路耗时四天,成为一次“亏本”的买卖。
“男儿有泪也轻弹”,何况在商海浮沉的女性。
1988年,过完20岁生日的邵东山村女孩宁丽华,带着过生日收到的100元礼金和母亲给的50块钱,和爱人背着几身换洗衣物就奔向云南景洪。
到达云南思茅时,两人已经身无分文。班车停靠路边吃饭时,他们只能抱着肚子强忍饥饿。
最后,两人落脚在景洪橄榄坝的一个寨子里,起早贪黑卖蔬菜、鱼,为了增加收入,还在菜摊边卖包子、菠萝。
为了多赚一块钱,宁丽华简直可以说不顾死活。在她有几个月身孕的时候,还到建筑工地上干重体力活。云南天气炎热,在工地上干活,汗水很快湿透身上的每一根纱,汗水流进眼中,针扎一样的痛,而妊娠反应让她一阵阵的恶心难受。每当感觉到自己快撑不住的时候,她总是咬咬牙关为自己加油。
由于过度劳累,她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结果她的境况被老家镇上的几个老乡看到了,有人到老家传谣:宁丽华在云南落魄了,隔三差五去乞讨......这事回传到宁丽华耳朵里后,她流下了痛彻心扉的泪水。也就在那时,她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个模样来!
和后来成为成功商人的宁丽华一样,号称老挝“五金大王”的邵东人宁顺忠,也走过苦难之路。宁顺忠回忆,那时候进入老挝卖货,几十公里的路颠颠簸簸要开一整天,人在车上晃得头晕脑胀痛苦不堪。进入老挝的寨子之后,吃饭也是大难题,寨子里没有农贸市场,买不到菜也做不了饭。为了填饱肚子,只好买当地人的鸡蛋,连续一段时间餐餐吃鸡蛋,直至吃到便秘。
还有一位从货郎成长为老挝“柴油机大王”的唐任魁,为了跑市场,“拼了老命”,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饿了就喝红牛饮料。最多一天喝了八瓶,喝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
打火机厂中正在工作的工人。
“不怕丑”
邵东商人“脸皮厚”。他们不怕碰壁,也不怕别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
人们评价邵商:“他们不怕丑,你们不敢走出家门,他就敢走出去了,你们不敢提篮叫卖,他们就敢叫卖了。”
曾几何时,邵东仙槎桥五金专业市场、中南五金大市场,有3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工业品市场更有近20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小商品走村串巷……
邵东人不在乎干什么,只要赚钱的事,不管自己熟悉不熟悉,就要干,什么看好就推销什么,并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因此,“负二代”张卫星觉得,自己接过父亲的烂摊子,去老挝养猪也没什么不对。
是的,就是这么的“不怕丑”,结果一不小心让自己成为老挝规模化养猪的启蒙者。
肖启楫的书中收录了大量邵东商人的故事。
2004年,张卫星进入老挝,从创办饲料公司开始,逐步进行规模化养猪。开行业之先河,扛行业之大旗。尔后,呼亲唤友,带动邵东一百多户人进入老挝养猪,在老挝掀起了养猪热潮。
从“富二代”到“负二代”,再自己把自己重新扶为“富一代”,张卫星的人生可真激荡。
还有邵东人赵扬,十几年前从教书育人转至经商创业,先后涉足五金机电、餐饮娱乐、药材贸易等众多行业,一次次在全新领域的事业中走向新高地。
青少年时代的赵扬,曾深深痴迷文学。中学时期,他那一篇篇承载着梦想与希冀的诗文,在国内《小溪流》《青年文艺》等知名报刊遍地开花。
他彼时的梦想,是做一名作家。在老家邵东做了几年老师的他,却因娶妻生子,经济压力与日俱增,“不怕丑”,选择下海经商,虽然不再教书育人,却成造福一方的爱心企业家。
“不怕死”
1993年早春的一天,四辆苏联产的卡车,晃晃悠悠地沿着中老边境的山路逶迤而行。
卡车从驾驶室到车厢里,全坐满了人。邵东人朱新建和一帮老乡就在其中。他们脚下,是他们准备销往老挝市场的各式各样的日用品。
三四十个邵东人一起进入老挝,每到一处就引起轰动,引起当地人的警觉。当他们进入万象市一个县城时,当地人报了警。
老挝警方高度重视,出动了特警,将他们的货物全部扣押,人也集体关押在一所学校内。
擅闯禁地,这些邵东老乡可真是不要命!因为在当时,老挝只开放其北部三省,朱新建他们进入了万象,按老挝的政策、法律属于非法入境。
这还得了!数十名中国人非法入境,这事自然惊动了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以及老挝中华理事会等单位。后来经协调,朱新建他们一共罚款三万老币,才拿回边境证和货物,得以脱身回国。
这是后来被誉为中老商路“开路先锋”的朱新建的一段难忘岁月。
邵东第七届五金机电博览会的组织者之一、邵商卢松林。
数万人闯老挝,有不少人是凭着一腔热血前往的,在老挝举目无亲,但在邵东人这个群体中,有不少侠义为怀者,念乡土之情,热心为老乡排忧解难。
既谓“侠”,何惧生死?朱新建,就是古道热肠为老乡解危济困的代表之一。如今很多在老挝经商的邵东人,一提起朱新建,都会心怀感激地说:那时候真的多亏他帮忙!
邵东人不怕死、仗义抱团,这是邵东人为什么能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原因。
(注:本文部分案例出自肖启楫、李朝辉所著《邵东人闯老挝》)
相关链接: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①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②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③
湖南好人·刘汉云:邵东往事(杨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