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1日讯(记者万旭明 侯钰倩)随着《中国医生》《人生大事》等电影陆续热映,武汉与电影实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向奔赴,年轻的观众们跟着电影打卡鹦鹉洲大桥、走进永芳古戏院,从银幕里火到了现实中。21日,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主场活动之一——“电影与城市”圆桌会议在武汉洲际酒店开场论道,多位电影导演、制片人、专家及武汉籍演员袁弘,探讨电影与武汉的N种可能性:武汉人、武汉电影有着逆流而上的精神品格,它可形成“长江电影”的重要部分,也可实现文学、电影、城市的相互成就。
专家设想:武汉或可形成“长江电影”主要地域
(资料图)
《人生大事》之于武汉,《爱情神话》之于上海,《少年的你》之于重庆……近些年来,一部电影与一座城市常常互为印证,呈现出人间百态。
俞白眉。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俞白眉分享自己的创作体验:“我们拿到剧本后开的第一次会,往往是选择在哪个城市拍摄。同一个故事,放到不同的城市,因为这个城市不同的方言、历史、自然风貌,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肌理与质感。” 中国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则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携作品《四十不惑》《红粉》参加柏林电影节等海外影展的经历,海外观众对电影里中国生活的强烈好奇,让她意识到:“电影是外界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渠道,我们可以将文化、社会生活等信息附着在电影中,传达给世界。”
李少红。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那么,武汉所赋予电影的,除了从百年前《定军山》延续而来的缘分,还有什么特质呢?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在进行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的研究时发现,“当我们从武汉这一地域来探讨中国电影时,就发现有很多特质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武汉电影,或者说武汉的文化个性在哪里?我们觉得武汉人有一种特别可贵的精神品格,就是无论面对自然灾害,还是人生的种种困难,都敢于逆流而上。武汉人也很聪明,在市场经济、艺术创作中都很灵动、赋予创新。”而众多武汉电影所体现出来的,对生活深刻、真实的反映,都难能可贵。他提出了一个设想:“上海有海派电影,重庆叫山城电影,以武汉为中心的创作能不能形成长江电影主要的表达地域?”
贾磊磊。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武汉电影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圆桌会议上为武汉市九执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颁发荣誉证书。该公司将与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引入更多电影来汉取景,并打造文化+影视+旅游产业链。武汉文旅集团东湖影业公司近年推出的《中国医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等作品进入年度票房前十榜单,被中国电影家协会评价“为中国电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袁弘化身“推荐官”:来拍电影,武汉什么都有
袁弘。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圆桌会议一开场,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就为武汉鼓劲:“长江的头在青藏高原,脚在上海黄浦,腰就在武汉。武汉挺起腰杆子来,这条母亲河就更具有生命力。”
张丕民。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著名制片人蒋德富曾携《中国医生》剧组,第一时间回到武汉进行拍摄。回想起那时的经历,他感慨“这是一个流动的、生动的、生活的城市。”分析武汉在电影产业中的优势,他盘点道:“湖北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有十部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也曾多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而电影是需要文学作品作为支撑的,因此我们对武汉这座城市有着很多向往。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发掘武汉的城市文化,让这座城市不光有新名片,还有新作品、新开拓、新思维,再创新高峰。”
蒋德富。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作为本届文旅博览会“推介官”、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演员袁弘更是现场推介起来:“我是从小喝长江水长大的,武汉的一景一物、一街一巷,都有我年少时的青春记忆。我很自豪我是武汉人,很自豪我是英雄的武汉人,每次有家乡的活动,我都尽量以工作的名义回来看看。希望有更多人见到武汉的美,见到武汉这样一座长江中段、码头城市不一样的风情。”
说起武汉的电影资源,袁弘可谓滔滔不绝:“我作为武汉人,从小就有一件很自豪的事,我订阅《小说月报》之类的文学月刊,有很多武汉题材的作品,很多武汉的杰出作家。”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袁弘心里,九省通衢的武汉,“吃得到南甜北咸、东鲜西酸,是各方文化包容之地。”而武汉“天热火气大,说话喉咙粗”的气候,又形成了泼辣的市民性格。文学、包容、火辣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武汉独特的气质,也会成为电影创作的土壤。
就连导演们来武汉拍摄的取景地,袁弘也都想好了,“如果你要拍非常现代的都市生活,武汉有光谷,有汉口商圈;如果想拍有趣、有年代感的建筑,武汉江边有租界区;如果要拍市井生活,武汉有太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街巷。”总而言,“武汉什么都有!”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标签: